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读后感,我们深入阅读,终于迸发出真挚的读后感,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杨》读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杨》读后感篇1
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因为那个年龄对文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对记叙文的理解,尽管老师费劲心思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讲解的惟妙惟肖,我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借着系统开展“白杨精神”大讨论的活动,我又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在西北高原的土地上最常见的就是白杨树,他们挺拔坚强的屹立在这片贫瘠却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西北的人们喜欢白杨树那坚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仅仅几句话就把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概括的无与伦比。白杨树表现出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这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白杨》读后感篇2
在荒凉的大戈壁上种着一排白杨树,那些白杨树高大挺秀,就像保卫边疆的卫士一样。白杨其实是最普通的了,但他那种不挑环境、服从需要的精神是伟大的。
?白杨》这篇文章描写的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该文章作者是袁鹰,通过介绍白杨来体现具有白杨精神的边疆建设者。文章同时也是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白杨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服从国家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
掩卷沉思。我敬佩生命力顽强的白杨,敬佩他们服从需要,哪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精神。但我更敬佩默默无闻的边疆建设者,敬佩他们那种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信念去建设边疆的精神。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现在生活幸福的孩子,他们不仅不能接管边疆建设者这种重大的任务,就连边疆的艰苦生活都接受不了,更何况还要去建设边疆。
现在,每当我看到白杨,就会想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白杨》读后感篇3
?四年级读后感:《白杨》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课文,从文中,我知道了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天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上志向和奉献精神。
本文一共分文四个意义段,分别讲了:列车行驶在茫茫的戈壁,窗外飞快的闪过白羊的身影。爸爸介绍白杨树。最后是,爸爸借白杨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即可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的几件事。
其中,这一句中“高大的白杨树”和“小树”分别象征着爸爸和孩子:“迎着风沙成长"指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常锻炼,同自己一样成为边疆的栋梁之才。文中其他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他们就在这儿生根发芽了“……
这就是白杨树,顽强向上,粗壮,挺拔,不软弱也不动摇的白杨树。
四年级:任仕杰
《白杨》读后感篇4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接孩子去新疆读书。在去新疆的车上,向自己的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这位边疆建设者有着博大的胸怀。许多边疆的建设者们也如这位父亲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相信通过自己的子子孙孙开发边疆,可以让边疆变成美丽的地方。他们自己甘愿默默奉献着一切......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祖国栋梁。
有时为了自己的学生,忘了自己的儿女。为了一个班级,忘了自己的家。他们那种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都象白杨。大戈壁需要他们,他们就在那生根发芽了,无论多艰苦的环境,他们都能茁壮地成长。
我爱白杨,更爱有白杨精神的人。
《白杨》读后感篇5
茅盾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白杨礼赞》、《风景谈》等,让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认知中,树枝是树,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平凡。它倔强,力争上游;干、枝紧紧靠拢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长成参天大树,对抗着强烈的西北风。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朴实无华的农民,也象征着北方严肃勇敢的战士,更象征着今天华北地区用血写下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
茅盾的《白杨礼赞》让我重新认识了白杨树,让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