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孔雀的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07-31 作者:Lonesome

在写教案时先明确教学目标十分必要,然后列出教学程序,教案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折孔雀的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折孔雀的教案优秀5篇

折孔雀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2、培养孩子不骄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从小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电脑幻灯片(各种不同种类、颜色的孔雀)、孔雀羽毛、图画纸,油画棒,(每人一份)、乐曲欣赏《美丽的金孔雀》

活动过程:

1、师生互相问好。

2、发声练习(我爱我的小猫-----) 135起立 531坐下

3、复习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小朋友们唱得真好。老师奖励一个小游戏:《小手藏起来》。

4、小朋友们都看到过什么动物啊?动物中谁最美丽哪?看看这是什么?老师给小朋友们看各种各样的孔雀。(配乐欣赏)观察颜色。讲孔雀的种类。看谁观察的仔细。然后把孔雀的羽毛拿给大家看,让小朋友们摸一摸。然后讲一讲摸到的感觉。鼓励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5、听磁带学歌词。(提问孩子都听到了什么?)

6、咱们唱一首关于孔雀的歌曲好不好啊?

7、老师示范演唱歌曲,带动作。

8、分句教唱。让小朋友做动作学唱。

9、分组演唱,奖励游戏。男女孩儿分唱。学不同种动物演唱(小猫,百灵鸟等)

10、合唱。

活动延伸:

画孔雀,交上来。

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美丽的小孔雀。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自己觉得有点儿头重脚轻,花了大部分时间在看孔雀上面,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宽。课堂容量较大。正如各位老师所说的听着课着急。重点不突出。和孩子的互动不是很好,也不是很了解孩子,唱得少,老师讲得很多,没能做到课必有趣,渗透的各学科知识大于本节课的主要目的。通过这次教研让我学会了好多教课的经验,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吸取各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做到课必有趣,调动起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

折孔雀的教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偏义复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大意

2、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教学重点/难点

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二、解题----可从叙事诗入手分析文章(详见《金榜一号》p77-p78)?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预习检测——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2、看图片,回忆原文,梳理情节(第一课时先讲开头到夫妻誓别)?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六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府吏长跪告,阿母槌床怒还必相迎取,久久莫相忘新妇起严妆,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嬉戏莫相忘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四、找叙事部分,讨论探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阐述,言之成理)?

探讨、评点“阿母怒遣兰芝”?

1、兰芝是个好媳妇吗

2、府吏为兰芝分辨的核心理由是什么

3、阿母“大怒”的原因是什么

4、府吏“还必相迎取”的诺言是真心的吗?能履行吗

b、探讨、评点“兰芝遣别”?

1、谓府吏,无复还——清醒认识?

2、起严妆,美无双——最后努力?

3、拜阿母,别小姑——善良心灵?

4、别府吏,立誓言——忠贞爱情?

从焦母怒遣、府吏求情到最后兰芝伤心的离开,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根本原因: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是与生俱来、影响一生但不伴随终身的?

爱情是半路杀出、后起影响但要伴随终身的?

探讨、评点“逼迫改嫁”?

县令遣媒,阿母谢绝;太守遣媒,阿兄逼迫;兰芝应允,婚事在即?

1、权贵争相来聘兰芝,说明什么问题

2、兰芝最后还是答应改嫁了,她是否真的爱焦仲卿

有一点明确;兰芝是个贤惠、贞洁的好女子。?

d、探讨、评点‘双双殉情’?

1、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什么性格、?

2、两人如果不选择殉情,会怎么样

四、主题的探讨?

悲剧爱情,亦或亲情与爱情的矛盾?(联系生活学生容易明白)?

? ? ? ? ? ?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折孔雀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够使用纸盘进行制作活动。

2.手工活动中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和干扰。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手工示意图。

2.一次性纸盘,彩色回形针,水彩笔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课题——一个姑娘穿的花,总爱听人把它夸,——衣服抖开象花扇,名实相符真不错。

(当幼儿猜出谜底是,老师:大家说对了,是孔雀,小朋友见过孔雀吗?它长的什么样子?)二.出示成品手工作品,引发幼儿兴趣。

——老师:我是一只雄孔雀,今天我要去比美,你们看看我的新衣裳怎么样?你觉的哪里最漂亮?

——出示步骤示意图,幼儿分解讨论该如何进行制作.把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不懂的先告诉小组长来解决,小组长解决不了的综合性问题,老师给予讲解.先在纸盘上画出孔雀的头,画好后将彩色回形针夹到纸盘边上,作孔雀开屏状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幼儿的操作的过程,提示幼儿第二步做尾巴的扇面时要注意回形针的宽窄,教师简单的介绍,四.听音乐跳舞,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我发现小朋友们掌握的较好,很多孩子通过自己的创想画出了不同物品的尾巴。孩子们本次活动完成的较好。在教学中,我通过跳孔雀舞、画孔雀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感受动物的美,陶冶了幼儿的情感。

折孔雀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折孔雀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尝试用各种彩纸剪贴装饰孔雀,会用重叠的方法粘贴。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孔雀的图片(梳理羽毛、展翅开屏等)

2、制作的孔雀图片一幅

3、各种纸张:彩纸、电光纸、挂历纸、皱纹纸等,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1、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哪儿见过孔雀,孔雀长什么样子。

(2)出示孔雀的图片,重点观察孔雀的尾羽、翎羽长得什么样子,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

(3)出示孔雀梳理羽毛、展翅开屏的图片,了解孔雀的生活习性。

(4)幼儿自由模仿孔雀梳理羽毛和开屏的动作,增加对孔雀的认识。

2、引发幼儿给孔雀制作羽毛的兴趣,了解制作的基本材料和方法。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孔雀的羽毛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并请幼儿说一说老师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猜一猜是怎样做的。

(2)请幼儿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制作。

(3)教师出示各种材料(电光纸、挂历纸、皱纹纸、卡纸、彩纸等),和幼儿共同谈论怎样制作。如:每根羽毛上选择2——3种色彩的纸张,按照大小顺序重叠粘贴。

3、教师示范制作,重点讲解将三种色彩的纸按照大小顺序重叠粘贴的方法。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小心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2)将自己制作的羽毛粘贴在孔雀图片上。

5、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让幼儿观看别人的作品,找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让幼儿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美、创造美。《美丽的孔雀》通过观察发现孔雀羽毛的美感,再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在教学中,我通过跳孔雀舞、画孔雀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感受动物的美,陶冶了幼儿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