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水平,大家在写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严谨,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粒米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一粒米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绿豆、赤豆,进行种子贴画。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每桌绿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画了物体轮廓作品、双面胶。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种子贴画”范例。
师:“你喜欢哪幅画?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种豆或两种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种豆贴出轮廓,细小的部分用另一种豆。
2、教师示范,勾画物体轮廓,要求幼儿画的要大。
3、教师提出要求:
(1)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纸来贴,也可以自己设计,勾画时要画的大一点。
(2)粘贴时,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拣起来。
(3)全部粘贴后,用手掌轻轻地压一下。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粘贴豆子时,手不要压到双面胶上,以免粘不住。
5、展示作品,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作品。
反思:
由于原来的“豆豆艺术”是区域化活动,给相片做相框、种子贴画,在提供的材料上没有兼顾到能力差的幼儿,所以在粘贴时豆豆是挤在一起,看不出所贴的物体形象;黄豆太大,粘上去后,当作品拿起来时,却掉了下去,而重新设计、组织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效果,当作品贴到柜面上时,孩子们看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轮船、小熊、房子、火箭、蜡笔。真正体验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所提供的材料的难度要与孩子日常经验相结合,对幼儿的技能要求也要作出正确的评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一个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材料,让他们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一粒米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感受故事中种子发芽出土的过程,欣赏作品的优美。
3.能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大胆表现种子发芽的过程。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事先搜集一些种子放在自然角给幼儿观察。
2.课件准备:《各种各样的种子》实拍图4张;《一粒种子》故事图4张;《蚕豆种子解剖图》1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我们一起来几张种子的图片。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一样吗?同一种植物种子的形状一样吗?
二、交流发现。
1.请幼儿交流发现种子的秘密。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种子?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发现的种子的秘密。
2.引导幼儿观察蚕豆种子解剖图片,发现种子内部的秘密
——蚕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小结: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种子里面有两个豆瓣,豆瓣上面还有胚芽和芽根,胚芽以后会长成植物的叶和茎,胚根以后会长成植物的根。
三、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一粒种子》,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师:种子醒来后觉得怎么样?它做了什么?它听到了什么声音?它在谁的帮助下钻出了地面?
小结:种子醒过来觉得很舒服,就把身体挺一挺。他有点口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他听到了春风吹的声音。蚯蚓帮他松了土,是种子能快点钻出泥土。
2.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里面哪句话?
四、自由表演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故事《一粒种子》,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故事中的种子。
2.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与指导。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
科学区:投放各种不同的种子(完整的、剥开的)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观察。
2.家园共育:
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身边花草树木的发芽过程。
附【故事】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粒米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生活中收集种子,感知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体验种子的多样性;
2、通过为种子观察、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统计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和想法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4、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种子的收集、种植与观察
2、在生活中讨论种子的来历,生长的位置,种子的差别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自由谈论收集的种子
1、从什么果实里收集的种子?
2、种子的不同样子?
二、谁知道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结合幼儿带来的种子一起观察与讨论
1、幼儿自由猜想,相互交流经验
2、教师总结幼儿的想法:尤其是谈到的传播方式,重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注意大家的不同认识。
例如:香蕉种子、菠萝种子是怎样的。最大的种子是什么?
三、播放种子的相关课件:种子的样子和成熟后传播的方法
向中心型、发散型、无序型
1、讨论:刚才看到了哪些种子?
2、他们分别长在植物的什么地方?
四、小结
种子的传播方式,种子的多样性,成熟后是怎样传播的`?
延伸活动:
1、实验(种子发芽:师生共同进行)
2、种植活动(幼儿和家长共同种植)
3、讨论种子的食品有哪些
一粒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幼儿学习歌曲《小小一粒米》第一部分,能主动歌唱
2、幼儿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知道米来得不容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
钢琴、自制图片若干、大米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
变换节奏的拍手游戏导入
过程:
1、教师提问:我们每天三餐要吃的一样是什么东西?(饭)那饭是怎么来的呢?(大米)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并请一名幼儿你过来看看大米有什么特点(小小的、白白的、椭圆形的)
2、今天小米粒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知道吗?先听老师唱一遍(教师清唱)等下请小朋友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小小一粒米》)你们听到了些什么内容?(幼儿回答歌词内容)教师把幼儿说出来的歌词用图示表示出来
4、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看着黑板上的图示把歌词念念(按节奏念)
5、小朋友真能干,那现在我们把旋律加进来,先听老师唱一遍(钢琴伴奏),然后请幼儿跟着老师唱唱,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然后请幼儿说说你觉得哪里比较难唱,幼儿指出后,教师着重教唱那几句
6、小朋友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唱一次
7、歌曲我们学会了,那你们知道大米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大米生长过程的图示)
8、教师讲述,春天农民伯伯要插秧,夏天给水稻杀虫,秋天要收割麦子,(请幼儿跟教师学学如何插秧、杀虫、收割)
总结:
我们的一粒米来得容易吗?(不容易)那我们以后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啊?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悯农》这一首诗(爱惜粮食,饭要吃完,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
一粒米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幼儿乐意参加手工活动。
2、幼儿与他人分享食品及良好的用餐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米粉若干,面盆1只,干净的小碟子若干个,牙签一人1根。各式糕点模子。
活动组织:
1、观察糕点,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自制糕点的欲望。
教师用语参考:“尝尝这些糕点,好不好吃?我们会不会用自己的小手做糕点给大家?老师带来了米粉和工具,请小朋友都来做小厨师好吗?”
2、老师把米粉加开水和成团,分给每组小朋友,小朋友动手操作,老师参与活动,对幼儿提出行为要求和卫生要求。鼓励胆小、动作慢的幼儿积极参与简单的活动。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从米团中分出一点放在手心,先把米粉搓成圆形的,然后把它放进模子里压平,再倒出来,做好了把它放在碟子里。”“做糕点时不讲话,不用手摸头擦汗,不碰脏东西,注意卫生。”“小朋友制作的糕点品种多样,很能干。”
3、蒸糕点:教师用语参考:“我们把糕点送到厨房,请阿姨蒸熟。”
4、品尝,与人分享,让幼儿体验愉快的情绪,启发幼儿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用语参考:“糕点熟了,请小朋友来品尝。想一想,我们应该把糕点分给谁吃?你们觉得糕点味道怎么样?好吃吗?”
一粒米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的乐趣。
2、分辨各种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名字。
3、能积极动脑筋,独立解决问题。
4、初步了解种子的小常识。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重点难点:
分辨各种种子
活动准备:
幼儿带各种各样的种子,各种相对成长果实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引题
昨天老师让你们带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
二、 认识种子
1、认识南瓜种子。
(教师拿起一颗南瓜种子)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种子吗?(幼:南瓜,香瓜)
2、有的小朋友说对了,这是一粒南瓜籽,我们来看看,南瓜子长什么样,谁来说说看?
3、认识玉米种子。
(拿出另一粒)那这是什么?(幼:玉米的肉)那这是不是种子呢?(不是)小朋友们错了,这是种子,玉米熟了可以吃,但生的玉米是可以做种子的。
4、认识其他种子
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你找出一粒你认识的,请其他小朋友来认识下这是什么种子。
5、苹果籽和西瓜种子
6、了解绿豆本身也是种子
三、种种子
大家认识了这么多的种子,现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种子宝宝们种起来吧。
活动延伸:
每天早晨幼儿帮忙浇水,拔草,看着种子一天天长大。